特朗普爱上保洁短剧三个月狂赚1.5亿美元的假新闻把媒体都忽悠瘸了,产品局翻遍全网也未能找到这部短剧。
唯一找到相关描述的是美国媒体CNBC一篇报道下的评论,这点素材经营销号用几张截图疯狂编段子后,又被联合早报等大媒体一根筋编得跟真的似的。
直到这几天大家才发现是假新闻。
不过,虽然特朗普暂时没爱上保洁,但在美国,短剧确实是真火了。今年第一季度,全球短剧内购营收从2024年Q1的1.78亿美元飙升到近7亿美元,市场规模扩大了近三倍。
在美国领先的短剧平台是背靠乐文集团的美国版红果RealShare,早期它还只做字幕组,把我们熟悉的龙王赘婿戏翻译过去,后来索性往故事里加入吸血鬼、狼人等元素,把演员换成美国人,用好莱坞资源拍摄美国本土短剧。
这些"美式中餐"一经诞生,直接拿捏了没见过世面的美国民众。一部讲亿万富豪狼人三角恋的剧,仅TikTok上的广告就收获几千万播放量。
以冰球运动员为主题的《Breaking Ice》,更在奥运会期间压过了奥运转播的热度。
短剧席卷全球的秘诀就一个:无脑流量。看短剧最重要的就是不带脑子,所以一个好的短剧首先得是刷到就出不来的信息茧房。
观众是第一付费方,平台通过数据反馈重新改剧本——观众喜欢的留下,不喜欢的改掉。在此基础上通过低成本复制、大量试错,同样的剧本逻辑套新设定、换新演员,立马开机拍新剧,完全是工业化流水线作业。
你说你上的是豆汁?巧了,观众就是来喝豆汁的。霸总和龙王,有人讨厌,也有人喜欢。而经过小程序游戏"砍一刀"出海后,事实证明,玩这种流量生意,中国人还是太会了。
除去内容之外,短剧能在美国成功也在于它赶上了好莱坞最像横店的时候。
2023年,为阻止AI抢走饭碗,好莱坞编剧发起史无前例的大罢工,直接导致海量演员和剧组进入等活模式,好莱坞短暂出现剧本产能不足而拍摄资源产能过剩的时期。
短剧出海平台压根不需要编剧,国内现成的模板公式直接搬用即可。在好莱坞大罢工背景下,成熟的拍摄团队和没饭吃的演员要多少有多少。
另一方面,很多演员把短剧当成了演艺生涯的新机会。
在好莱坞靠大制作一炮而红已是上个世纪的神话。对2023年的从业者来说,能开工发盒饭的剧组都没几家,更别说靠好剧本一飞冲天了。
有的演员经过重重试镜,在大剧组也只能混个出场几秒的小龙套,搞不好导演剪辑后自己都不一定能在成品里出现。演短剧虽然有点掉咖位,但好歹是个C位,所以很多人觉得与其在大制作里唯唯诺诺,不如来短剧里当真正的"龙王"。
海外最火的短剧之一《破冰》男主赛斯·爱丁之前是模特,只上过几个月表演课,却靠这一部作品扬名好莱坞。短剧火了后,不少外地演员重燃表演梦,跑来好莱坞找机会。
借助好莱坞地利的短剧,反过来成了好莱坞的地利。
不过,虽然短剧征服美国的故事听起来像爽文,但出海之路并非坦途。由于门槛低、收益高、好复制,短剧出海赛道已挤满玩家。
背靠乐文资源的RealShow领跑,紧随其后的有点众旗下的Drama Box、星月旗下的Gucci。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,蓝海早已不复存在。
另一方面,因爽点和套路大同小异,短剧剧本很容易陷入抄袭和版权问题。前几天点动快看和丁花岛就指控出海平台RealShell涉嫌系统性抄袭,声明中丁花岛通过对比分镜指责RealShell改头换面照搬《卖菜大妈竟是皇嫂:冷面小叔宠妻无度》的人设与剧情结构。
除了抄袭问题,短剧过于公式化的剧本本身也易让观众审美疲劳。霸总龙王会看腻,狼人吸血鬼也总有一天会过时。
越是工业化,迭代越要快,只有不断顺应观众,才能保证流水线的顺利运行。
作为出海的"内测服",国内短剧已开始题材和结构的产业升级。说不定在横店的某个角落里,特朗普爱上白宫扫地女工的短剧已经开机了。
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