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24日,以色列与伊朗达成短暂停火,但双方敌意未消。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公开宣称,若伊朗核计划、导弹计划或防空体系构成威胁,将随时再次打击伊朗。
伊朗军方则对以色列的停火承诺表示严重怀疑,并警告已做好反击准备。停火仅两天后,以色列即空袭黎巴嫩真主党目标并升级加沙军事行动,暴露其“以战慑敌”的战略意图。
两国之间已经埋下了再度开战的导火索,以色列坚称伊朗核设施已被严重摧毁,但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评估破坏程度仅为中等到严重,伊朗可能在数月内恢复浓缩铀能力。若伊朗重启高风度铀浓缩(接近武器级90%),以色列可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;另外,代理人冲突外溢,黎巴嫩真主党、也门胡塞武装等伊朗代理人与以色列的摩擦持续升温。以军近期对黎南部的空袭显示,代理人战争可能升级为直接军事对抗;还有,战略误判风险与报复循环不断,以色列提出建立中东新秩序,即通过常态化军事威慑重塑地区安全构架构,而伊朗将此类行动视为主权侵犯,双方缺乏互信,加剧擦枪走火风险。
伊以战争,冲击的不仅是两个国家及中东地区,对全球都会带来深远影响,综合盘点如下:
能源贸易与权力重构,给能源供应链带来危机。全球20%的原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输,若冲突再起,伊朗可能封锁海峡,导致国际油价飙升。航运保险费率已从船舶价值的0.125%暴涨至0.7%,一艘5000万美元货船的保费成本从6.25万美元增至35万美元。而如果船舶绕行非洲好望角,使波斯湾至欧洲航程从20天延至45天,运输成本增加30%以上,将进一步推升全球通胀。
多极格局加速分化美国的两难困境,既要支持以色列,又需避免卷入全面战争。若伊朗战败,美国或主导中东秩序,强化美元石油霸权;但若冲突失控,美军基地可能遭袭,迫使美国直接参战,可能再陷战争泥沼。新兴国家被迫选边站,沙特与伊朗加强沟通,呼吁地区稳定;俄罗斯试图平衡对伊支持与避免西方对立,欧盟则在担忧难民潮和能源断供及右翼势力可能借机崛起。这些,会带来什么结果,都是变数极大。
全球经济复苏因伊以战争也必然受挫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,持续冲突或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0.3%至0.5%。中东的化工原料占全球甲醇、尿素供应超50%,战争引起的短缺将冲击下游产业,引发大宗商品价格波动。
那么,伊以再爆战争,对中国将会产生哪些影响?分析如下:
挑战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布局与货币博弈,我们的能源生命线受威胁。中国2024年从中东进口原油5.3亿吨,占总量70%以上。霍尔木兹海峡航运中断将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安全,油价上涨可能传导致船导致工业成本与民生领域。
一带一路项目风险加大。中伊4000亿美元合作的恰巴哈尔港项目可能面临停工风险,该港是连接中亚与印度洋的战略枢纽,若伊朗政权动荡,中国投资可能血本无归;中巴经济走廊受牵连,巴基斯坦为伊朗提供无人机技术支持,若遭以色列报复,瓜达尔港建设及能源通道安全将受威胁。
去美元化进程受阻。伊朗战败,将强化美国对中东控制,巩固美元石油体系。当前伊朗已尝试以人民币结算部分贸易,若亲美政权上台,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受阻。
面对潜在风险,世界组织及各国也是纷纷做出了应对方案,尤其是多边护航机制与能源多元化,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(IMO)推动设立中立护航舰队,保障霍尔木兹海峡通行;欧盟加速从美国、非洲进口液化天然气(LNG),降低对中东依赖。
而中国的应对,应从能源尽快调整补充、外交手段、技术替代等几方面着手,以降低所受受冲击。我们急需扩大从俄罗斯、中亚的能源进口比例,以分散风险;
中国在伊沙和解中积累了外交信誉,可联合俄罗斯、印度推动区域安全对话机制,避免代理人冲突外溢;向伊朗提供民用核技术合作,换取其暂停高丰度铀浓缩,降低以色列军事打击借口;短期推动化工原料供应多元化,如扩大东南亚、南美渠道,长期提升国内页岩气开发与新能源替代,加强供应链韧性建设,降低进口依赖。
以色列与伊朗的对抗已从影子战争转向半热战,灰色地带对抗将成为常态,双方可能通过网络攻击、有限导弹袭击、代理人冲突博弈而避免全面宣战。对中国而言,冲突既是挑战,亦是机遇。
霍尔木兹海峡的炮火从来不只是中东的炮火。当游轮改道好望角、上海化工厂因原料短缺减产、欧洲通胀数据调升时,这场冲突已重塑了万里外我们普通人的生存逻辑。而中国的选择,将决定自己是被动承受冲击还是主动定义。
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